当前位置:首页 > 水准仪 > 正文

使用水准仪时需要闭一个眼吗

文章阐述了关于水准仪每次都要对后视吗,以及使用水准仪时需要闭一个眼吗的信息,欢迎批评指正。

简述信息一览:

水准仪的使用方法

1、确立基准:首先,选择一个已知高程的点作为基准点。这个点应该是稳定的,并且其高程值是已知的。 准备水准仪:将水准仪放置在一个稳固的三角架上,并调整水准仪以确保其水平。使用调平脚 until 水准仪达到水平状态。 校准视线:通过调整水准仪的望远镜,使望远镜的准线对准基准点。

2、方法一:用水准仪,先对后视读数,也就是把塔尺放在已知高程的水准点上,读出读数(记为后视读数);再把塔尺放在要测的点上,读出读数(记为前视读数)。公式一般为:后视点的一个标高+后视的读数-前视的读数=你要测的那个点的一个标高。

3、首先在已知起点钉上钉子,确保水准仪平稳放置,使吊线锤尖精确对准钉子。接着在另一端钉上标记,并竖立标杆。利用吊线锤确认标杆垂直于地面,以起点钉子作为基准,画出垂直线。通过水准仪望远镜内的十字丝垂线与标杆上画出的垂直线对齐,旋转罗盘至90度。

水准仪照准水准尺的步骤是什么?

1、首先水准仪照准白色墙壁转动目镜调焦螺旋进行调焦使十字丝清晰。然后转动水准仪望远镜,眼睛看着目镜上的照门和物镜上的准星,慢慢旋转望远镜照准水准尺三点成一线,固定水平制动螺旋。转动物镜调焦螺旋使目镜里面水准尺影像清晰,同时消除视差。可以进行水准测量读数。

2、首先,将水准仪对准后视尺的黑面,读取初始读数。 接着,旋转望远镜,将水准仪照准前视尺的黑面,记录前视读数。 然后,将前视尺转换到红面,再次照准并读取红面的读数。 接下来,旋转望远镜,照准后视尺的红面,最后记录后视读数。

3、首先,确保水准仪在水平位置,然后调整目镜的调焦螺旋,以便十字丝清晰可见。 接下来,转动水准仪的望远镜,同时注视目镜中的照门和物镜中的准星。缓慢旋转望远镜,直至水准尺的三个点形成一线,此时应固定水平制动螺旋。

4、就是说先照准后视的黑面尺读数,旋转望远镜,再照准前视的黑面尺读数,然后前视尺再换到红面,照准读数,旋转望远镜,照准后视尺红面进行读数。

水准仪前视与后视的区别

水准仪的后视和前视的区别是后视就是已知点,前视就是被测的未知点,转点是已知点和未知点无法通视的情况下,找第三个点来先测出第三点的高程后(第三点必须与被测点通视)再测之前不能通视的点。计算公式:两点高差=后视-前视。

后视与前视都是相对的,比如测设A点与B点的高差,已知A点高程,B点高程未知,这时候A点放置水准尺就为后视,未知高程点B就为前视,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就为两点高差。

水准仪的前视指的是需要进行精确测量的点,而后视则是相对于前视而言的已知点。前视与后视的定义 前视:在水准测量中,前视点代表当前正在进行精确测量的点。这个点是相对于测量者当前的位置而言的,是测量过程中的目标点。后视:后视点则是相对于前视而言的已知点。

如下图,观测者站在仪器处,面向前进方向,面前所立尺为前视,背后所立尺为后视。视线高程是指视准轴到绝对基面的垂直高度。通过视线高推算出待定点的高程,视线高程=后视点高程+后视读数。

在进行水准仪测量时,在一条水准路线上会有多个测点。按照一定的测量顺序前进,位于测量方向前面的未知高程点被称为前视点,其对应的读数称为前视读数。相应地,位于测量方向后面的已知高程点被称为后视点,其对应的读数称为后视读数。

前视是要测的高程点,后视是已知高程点,也就是一般建筑测量的控制点标高。前视点可以看成是目标点,就是要进行测量的点。前视和后视是相对的,在这一站上是前视点,到了下一站就成了后视点(因为它经过测量后,成了已知点)。

关于水准仪每次都要对后视吗,以及使用水准仪时需要闭一个眼吗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,感谢你的耐心阅读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